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8年12月31日 陕西科技信息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陕西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制定《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一、序言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陕”战略以来,全省科技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结构逐步优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推广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建设了一批科技产业化基地,支撑和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科技工作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工作环境和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省科学技术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制约,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科技资源集成和整合不够,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科技成果转化慢,科技成果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科技人员数量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少。
2.当前,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未来15-20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特定的省情和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陕西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体系,综合科技实力居于全国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同时,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生物、现代农业、航空航天、激光、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科教兴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省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集成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园区带动辐射,科技成果规模转化,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陕西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
4.基本原则: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结合陕西实际,我省科技发展遵循的原则是:坚持支撑与引领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努力做到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突出高新技术;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突出集成创新;寓军于民和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相结合,突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增强人才总量和优化人才结构相结合,突出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突出市场引导。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战略目标
5.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形成比较合理的科学技术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基本解决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和建立节约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技术问题。掌握一大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0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于中西部领先地位,使陕西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为引领经济社会更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四、重点任务
(一)启动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
6.在全面安排部署全省科技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集成资源、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启动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即在 10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10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在全省组建100个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0个科技园区。通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3115”科技创新工程见附件1)
(二)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改造。
7. 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以国家和我省的重大专项为重点,选择重点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现有工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改建和新建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获取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8.根据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经济特色明显,产业比较集中,智力、技术相对密集的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建设,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星火产业密集区的基础上,再建设一批专业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各类科技园区。依托这些科技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10个重点和优势领域为重点,以产品为龙头,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产业示范、技术辐射,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9.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开展以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主的先进工业技术研究;以平台建设和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开发为主的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服务体系建设;以企业、产业和城市分层次信息化的机制建设,形成由关键技术、平台、产品、机制等构成的先进工业技术体系,围绕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提高陕西工业化水平,缩短工业化历程,在跨越中开辟新型工业化之路,促进陕西工业经济的发展。
10.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针对我省主要矿产资源和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研究解决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问题,开发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解决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式组合和社会循环式消费技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近期重点研究开发提高石油和煤炭采收率、煤油气转化及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安全控制技术等。同时强化能源资源勘探力度,增加能源储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11.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品种、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替代进口为取向,以行业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集中力量对能源、化工、电子、机械、医药、纺织、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等行业实施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全力打造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品牌优势的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尽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
12.实施寓军于民的发展战略,树立大国防科技工业观念,解决军民科技资源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推动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以重大国防建设任务带动、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与国防科技工业之间紧密结合,形成军民两大科技系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配合的新机制和军民融合、良性互动的新体系。充分发挥军工系统科技优势,重点围绕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民用产品。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新型飞机的研制和现有民机的改进改型和市场开拓;以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航天动力和卫星应用等优势产业;着力做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雷达通信导航设备、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争取纳入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合资合作、技术改造,扩大核燃料、制冷设备、新材料、民爆和特种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13.围绕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产出率及产品商品率,以食物安全为核心,以增加粮食、果品、蔬菜和肉奶产量为重点,通过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挖掘增产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研究选育超级新品种、大面积粮食均衡增产技术和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中心的饲料粮田替代技术,为满足我省人口增长对粮、肉、蛋、奶、菜、果的需求提供技术保障。
14.围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重点研究开发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新一代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疫苗、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动植物育种和高附加值新兴农业产业的开拓提供先进的生物技术支撑。以标准化和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网络信息服务于“三农”,以生产、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对象与过程的数字化和模型化、农业管理的科学化、农业信息的网络化,使我省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精确、科学型转变。
15.在改土、施肥、栽培、灌溉、植保、养殖、兽医、育林、农机等常规技术领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资源为核心,全面提升技术水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高消耗的生产技术。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举办技术培训班、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推进常规技术的全面升级,由高投入低效率、高成本低品质上升到高效率低投入、高品质低成本的新台阶。加强科技扶贫力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当地“造血”功能。通过大力普及推广精准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16.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自动化水平。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和流程。由传统的加工工艺向以信息化和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加工技术转变,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以提高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力争在果业、畜产品、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工艺与设备、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形成特色品牌,带动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
(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
17.围绕我省人口与健康对科技的需求,以医药生物技术为重点、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协调发展,进行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与生物医学研究、食品和药品标准、规范体系及检测、检验、检疫技术研究、创新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研究;现代中医诊疗技术和中药可持续利用及制药技术研究。使我省人口数量、结构和质量适应小康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使健康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18.面向我省公共安全重大需求,以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为重点,进行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从科技上保障我省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
19.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以全球变化为背景,以解决我省生态与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以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进行生态资产核算增值、环境健康监控防治、蜕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循环经济的研发示范,提高我省保障生态与环境质量的科技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围绕我省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针对农村有大量富裕劳动力和城镇吸纳能力薄弱、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防灾能力薄弱、相关产业不适应城镇发展以及基础工作落后的问题,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规律与模式、布局、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居住环境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建筑业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绿色建材产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城镇水系统健康循环与交通发展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促进传统城镇建设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数字化城市提供技术支撑。使我省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的健康发展。
21.针对我省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水荒严峻和主要河流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以水土保持、节水、循环用水和防治污染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农区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城镇循环用水和高效用水、渭河、汉江、无定河、延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进行长江源头水质保护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达到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和科学用水的目的。
22.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未来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围绕建设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构建先进网络平台、网络化学习体系,开展协同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现代传媒、现代医疗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我省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
(五)基础研究、软科学、科技合作。
23.把握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沿,坚持学科推进与需求牵引相结合,树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发展的整体观念,突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对可能产生重大带动作用,能够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和新的产业增长点的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科学问题,集成优势,加强研究,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全面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保持我省基础研究二级学科的优势地位,重点发展化学与化工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工程科学、空间科学,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并组织开展集成创新,力争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学成果。同时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增强我省基础研究在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和显示度。
24.加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人类传统认识的变化、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和科技全球化加快的总体发展态势,结合省情,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战略性、预见性的调查和对策研究。
25.全方位、多形式扩大国内、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对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陕西的科技优势与国外或东南沿海的信息、市场开拓能力构成互补性优化组合,加快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鼓励和支持陕西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为他们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搭建平台。将国际学术组织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请进来”,与我省研发机构和企业形成密切的技术关联。
五、主要措施
2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增加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力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高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各类科技资源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27.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重点大学和重点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牵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三大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组织、管理、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8.加强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突出共享,建设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研究服务机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才队伍。形成布局合理、特性鲜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为我省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产业要素、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见附件2)
29.认真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重点抓好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成果推广和科技创业人才、学科带头人、科技管理人才等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我省创业。建设一支与我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高我省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保证。
30.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加强科技执法监督检查,全面推动科技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国家和我省改革发展的进程和实际需求,适时研究制定地方科技进步条例,修订完善科普条例、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创新人才成长、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认真落实专利保护条例,把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增加对专利工作的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专利申请,增加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
31.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制定并实施《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及老科协等群团组织的力量,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建立、健全一支专兼职结合、学科领域广泛、覆盖面宽的科普队伍,加强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农村逐步建立起“一站”(科普服务站)、“一栏”(科普宣传栏)、“一员”(科普员)的农村科普长效机制和工作平台,逐步健全科普宣传体系、示范体系、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面向全社会开展广泛、深入、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景点及社会广告等的科学技术传播作用,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科普宣传。加强我省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科普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使公民的综合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32.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从“十一五”开始,省上和市、县每年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促使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骨干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不少于企业销售收入的2%,高技术企业应高于5%。大力推动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省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和科技型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条件的行业可以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建立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用于行业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扩大商业科技贷款规模,对于综合性的高技术重大工程项目,国家政策银行要增加科技信贷规模,重点支持。运用贴息等手段,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逐步使投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针对当前我省科技宏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加快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改革科技奖励制度,突出政府科技奖励的重点,注重对人才的奖励。
34.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创新意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科学技术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科技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第一生产力,自觉肩负起新世纪的历史的重托,为全省的振兴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后代的贡献。
附件1:
“13115”科技创新工程
一、10个重点领域及30个重大科技专项
1.装备制造业领域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陕西是全国三大制造业基地之一,在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省装备制造集成创新能力不强,制造过程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要通过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能力。
重大科技专项:
(1)精密数控机床
数控磨床、镗铣机床、数控车床、大型精密复杂部件及刀具;专用数控系统开发;石油化工装备的大型化和高速化关键技术;微机械技术;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信息技术服务体系,重点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
(2)汽车与工程机械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轿车和重型汽车,提高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平;汽车数字化及自动化关键技术,汽车电子产品;汽车及工程机械关键部件研究开发;智能化工程机械开发。
(3)特高压输变电设备
特高压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电抗器系列产品开发;800kV直流输电换流阀、干式直流套管,6英寸晶闸管;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相关材料开发;大型壳体、机构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
(4)专用设备
研究开发仪器仪表、电力电工、防尘除尘、数字化家电、高速平缝机、电动燃油泵、控制阀、新型半铁式空芯电抗器等。
2.能源化工领域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陕西煤、油、气储量丰富、市场区位优势明显。但开发利用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缺乏相关人才,安全生产状况严峻。应按照国家能源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技术与管理创新,集中力量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优势产品,为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大科技专项:
(5)提高石油和煤炭采收率
陕北低渗超低渗油田保水开采提高采收率技术;采油、采煤污水处理及回用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油田开采中含油废水处理技术;预防采煤渗水坍塌技术。
(6)煤油气转化及综合利用
甲醇、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大型化工产品深加工技术;炼油厂污油泥、废渣的环保处理技术;煤焦油综合利用技术;盐气共采技术;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煤液化气化技术;炼油及化工厂污水处理回用工艺研究。
(7)可再生能源开发
新能源技术,太阳电池制造技术及组件,太阳电池系统技术;大型风能发电设备及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生物质替代燃料开发。
3.新材料领域
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技术是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交叉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技术经济价值。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省的基础,大力发展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重大科技专项:
(8)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
钛合金材料、镁合金材料、锆合金材料、硅材料制备及深加工技术;高性能钼金属材料及其制品;贵金属材料,微孔金属材料,耐热钕铁硼永磁材料;新型医用钛合金及其医疗器械产品。
(9)复合材料
新型低密度轻质高强金属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铜基功能材料及先进复合材料;纳米基复合材料;金属表面处理技术;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和结构陶瓷材料及其产品;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高耐久性混凝土。
(10)节能材料与技术
新材料成套技术及装备;新型发光材料及器件;超导材料;光电材料;新型电池材料技术;节能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生态水泥成套技术装备;节能型复合墙体材料;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
4.电子信息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是拉动陕西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主要包括金融等战略性信息应用系统、无线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技术、高效率性能计算机技术、高可信软件生产体系、智能信息处理与认识科学技术。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大科技专项:
(11)软件开发
开放式操作系统和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系统软件;中间件,嵌入式操作系统、片载操作系统等嵌入式软件产品;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教育软件、企业管理软件ERP等软件产品;软件开发工具、评测工具;软件外包平台技术。
(12)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数模混合电路设计;ASIC/SOC核心芯片设计,微内核技术;IC卡系统集成及模具制造技术;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及检测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开发;晶体生长成套技术装备;单晶硅、多晶硅生产技术;射频识别系统开发,光电非接触测试技术。
(13)通信设备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设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交互式网络电视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音视频与多媒体技术,宽带IP应用软件及设备制造;交通智能控制、管理技术及产品。
5.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天基信息网络与安全技术、空天载荷及其应用技术、空天飞行器及动力技术、空间安全与防御技术。陕西是我国唯一集航空科研、设计、生产、试验、测控、试飞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航天动力主要研发生产基地。要加快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
重大科技专项:
(14)民用飞机关键技术
支线飞机(ARJ21、新舟60等)、无人驾驶飞机和通用飞机的设计制造;争取大飞机国家立项和预研启动工作;新型发动机开发。
(15)航空航天关键部件及装备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载荷及其应用技术,航空、航天动力技术,卫星有效载荷,航天器控制,导航定位、民用卫星遥测遥感应用系统,计算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特种材料。
6.现代农业领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省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生态与环境矛盾严峻,严重制约农业发展,这个基本省情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重大科技专项:
(16)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强化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体系建设和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完善良种推广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统一供种率达到95%以上。
(17)高效畜牧业养殖
以肉牛、奶牛、奶山羊、白绒山羊为重点,采用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提高家畜良种选育及快速扩繁技术水平,提高不同生态区农村肉牛、奶牛适度养殖规模,并建立规范化养殖小区。加强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旱牧草新品种,提出高效栽培及综合配套技术,研制牧草加工工艺和设备。
(18)优果工程
围绕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在现有品种基础上进行改良和选育,提出绿色果品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指标,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果品生产综合科技示范区。示范区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投入降低到30%以下。
(19)主要农副产品深加工
以粮、果等农副产品为主,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
7.生物技术领域
我省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开发生物技术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工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
重大科技专项:
(20)特色生物资源开发
以蚕桑、食用菌、茶叶、干果等特色资源为主要对象,进行品种选育及栽培加工工艺、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21)主要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
研究主要农作物、果树、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构建主要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创建适合陕西省特点的主要病虫害预报系统,提出农作物灾害预防技术对策。研究主要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建立畜禽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平台和示范区。
(22)新型生物农药和肥料
提高微生物农药的研究水平,筛选新型高效杀虫、杀菌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加强植物源农药的深层次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力争在仿生合成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微生物技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转化,研制系列微生物菌剂、生物肥料制作技术及工艺,研制大田农作物以及经济植物专用肥料。
8.现代医药领域
医药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省医药科技力量雄厚,但新药研发缓慢,低水平重复严重。要以创新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以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医药工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实际,抓住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大科技专项:
(23)重大疾病防治
加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展人畜共患病的早期诊断试剂盒、疫苗开发及预防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传染病、艾滋病、肝炎、结核病、出血热、生殖系统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开展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24)重大新药及生物医药材料创制
研究化学药和生物药新药设计以及药物大规模高效筛选、制备和成药性预测关键技术,探索药物研发新途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生物医药新材料,促进组织修复、人工器官替换、药物传递取得应用;加快生物芯片、人血代用品、脂质体技术、类人胶原蛋白等研制,并尽快应用于临床;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控释材料及基因治疗载体材料取得重大进展。
(25)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及中药新药研发
开展名优道地中药材良种选育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有效解决我省在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栽培过程中品种退化、质量和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开发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9.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
我省缺水严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环境不断恶化,主要河流洪涝灾害严重。要以节水、循环用水、水土保持和防治污染为重点,优化配置水资源,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和科学用水,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重大科技专项:
(26)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技术
汉江、渭河等主要河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区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高耗水企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污水资源化技术与设备;节水灌溉及设备开发。
(27)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
重点开展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集成系统,实现生态住宅小区、城市公园、绿化灌溉、洗车等污水利用资源化,实现高效低耗、短流程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形成分散式污水再利用新模式;城市和建设中垃圾处理利用技术及工程示范,实现垃圾分类、焚烧、生物发酵处理、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28)清洁生产
黄姜等生物素提取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及示范;造纸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绿色制造技术示范;制造业节材、节能技术;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
(29)安全生产
交通调度系统、电力监测调度系统、煤炭安全监控系统及大型设备的在线检测系统。临床前药品的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及技术措施的标准制定;建立预防、处置、救援的决策和生产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生物技术应用规范及检测、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救灾技术体系。
10.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
目前,我省城镇化率为30%,已进入快速城镇化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遍展开。但城乡区域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差异悬殊,发展不平衡;城市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能耗大,污染严重,生态负荷严重超标,建筑物基础设施寿命过短,更新过快;城市运营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拥堵严重,信息化和动态监测能力不强;一批文化遗产和历史大遗址遭到破坏和威胁。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迫切需求方方面面的科技支撑。要以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规划、大遗址保护和建立数字化城市为重点,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建设卫生、节能、环保、文明的现代城镇。
重大科技专项:
(30)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规律与模式、科学布局、城镇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途径、方式、技术措施、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在建筑节能、建筑业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绿色建材产业、交通发展环境和地下空间利用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区,促进传统城镇建设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为了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落实省委十届八次会议提出的2006年是我省项目建设年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密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市场的急需,以2005年全省科技项目普查征集的1290个科技项目为基础,筛选确定100个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分批启动实施,促进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支持的重点产业技术领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先支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和我省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和在重点科技产业园实施、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的项目。
遴选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原则是:
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属于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及技术领域,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具有重大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强;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技术水平至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必须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望形成新兴产业;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具备独立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技术及产业基础好,持续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良好,管理规范科学。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立项前科学评估与决策,实施过程中责任明确的执行监督与分层管理,项目完成后严格的绩效考核与验收管理制度。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所需的资金,按照“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主导,多元化投融资为支撑”的原则,省上设立重大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努力为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
三、10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今后五年,在抓好两个工业研究院的同时,在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组建10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推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科技项目工程化和产业化。在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要以资金、设备为要素,突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要、开放性、社会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把中央在陕科技资源和我省科技资源,集中到关系我省全局的高技术领域和社会公益领域,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格局。
四、50个科技产业园区
科技产业园和示范基地是产业和技术、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在以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领头雁和辐射源的作用。今后要围绕我省三大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在现有高新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50个科技产业园和示范基地。通过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关中率先发展的要求,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加快咸阳、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铜川新区和22个星火密集区的建设。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新的产业群,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把关中“一线两带”建成全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培育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
根据陕北跨越发展的要求,以能源化工、循环经济、退耕还林还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园或示范基地。
根据陕南突破发展的要求,以中药现代化、茶叶等名优特产品开发、蚕丝及丝织品开发、生态旅游、再生能源、军民融合开发民用产品为重点,组建一批科技产业园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做大做强。这些产业科技园,要不断疏通对外交流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陕南经济尽快融入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圈,实现突破发展。
附件2:
陕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
为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制度创新,对科技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更好地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条件支撑和服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目标与实施原则
(一)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一批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带动资源共享、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试点和示范工程,促进省内公共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制定和颁布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政策、规章及管理办法;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研究服务机构和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才队伍。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各平台的功能和条件,为我省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
(二)实施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由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强化顶层设计,把握重点,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2.突出共享,整合提升
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强化我省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通过有效调控增量投入,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源,促进现有资源的优化提升。
3.多方共建,制度创新
加强政府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着眼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发挥制度环境的保障作用,为平台建设提供法律保证和制度条件。
二、陕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
(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1.陕西省研究实验基地
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集成优势”的原则,整体规划和重新布局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的科技资源,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益型研究院所的建设,形成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基地;应用高科技改造原有设备,重点开展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势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国防科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通过“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形成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基地。
2.陕西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核心网
对省内重点领域和区域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进行信息整合,进一步巩固和拓宽“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核心网”和大型仪器数据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以共享共用为核心的、面向社会开放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立足陕西、辐射西部,实现地方与国家的联网互动;同时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以及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学仪器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益。
3.陕西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量值传递系统技术规范,以陕西省最高计量标准为依托,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完善市、县级计量标准,整合市县现有计量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全省计量资源,逐步提升检测能力,建立与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相适应的陕西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重点加强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和关系国计民生等社会公益性项目以及市场急需项目的规划建设。
(二)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1.扩大省内文献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按照“规范加工、集中检索、分布服务、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西安镜像站”和“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SNSTL)”的建设;研究探讨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省内文献资源的拥有单位积极参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扩大共享范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省文献资源的保障率和利用率。
2.加快统一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
参照国家已出台的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加强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及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扩大特色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和服务;研究各类文献数据库的格式转换方法,实现与各种特色数据库的兼容与共享。
3.积极推行“开放阅览”,开展多样化的知识服务
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知识挖掘和主动式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开展知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积极推行“开放阅览”的学术资源交流方式,研究多种模式下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方法,探索方便、及时、快捷的学术资源发布与获取的新途径。
4.进一步改善网络环境,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服务能力
通过设备更新、系统升级、增加备份、安全防护、拓宽网络带宽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改善文献平台网络系统的运行环境,保障网络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三)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数据共享制度体系
强化数据共享平台的顶层设计与共享规则的制定;研究政策与法规保障机制、组织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持久运行保障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监督与激励机制、数据的整合与分类分级共享机制、技术保障机制等共享规则;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章与技术标准体系;创建共享新秩序。
2.科学数据管理中心及数据共享服务网
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垄断,根据数据平台建设总体规划,成立陕西省科学数据管理中心;以国有科学数据为核心,整合集成省内相关单位、部门、行业、地区长期积累的科技统计、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普查等基础数据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分散自建、集中检索、数据共享”的原则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研建具有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的科学数据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分期分批实现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科学数据网络共享服务体系。
3.特色主体数据库和科学数据中心群
建设一批特色主体数据库和若干省级科学数据中心,重点选择陕西省优势学科以及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科学数据,逐步整合集成省内各类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进行元数据资源目录库建设及其检索等系统开发。
(四)陕西省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1.实验动物品种资源与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重点加强“陕西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省内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开展常用实验动物品种资源的种子中心建设;健全完善陕西省实验动物管理机构、体制和检查监督机制;在省内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使实验动物管理尽快进入地方法规;构建陕西省动物实验设施技术平台;建立与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平台相匹配的服务体系,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2.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藏与利用
在省内开展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普查、分析和整理工作,整合具有一定科学意义、有实际或潜在研究和应用价值的细菌、真菌、病毒及相关的信息资源;成立“陕西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与检测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分类、鉴定、保藏和分析检测服务体系;建立陕西省微生物菌种供应基地,为我省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海关等行业和部门提供微生物种类鉴定、微生物代谢产物、新菌种应用、特性菌种构建的分析检测服务,为科研和生产提供标准菌种、测试菌种及生产菌种。
3.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体系
根据本省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符合本省特点的农作物、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经济动物等种质资源的采集、分类和鉴定,研究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和相应的技术参数、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具有本省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研究与供应基地,提高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的水平;加强省内动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条件建设,建立新型的共享机制,为我省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条件支撑。
(五)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1.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陕西省成果推广信息服务网,完善相关数据库建设,提供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企业孵化、工程化中试、科技风险投资、人才中介等相关信息资源,构建基本覆盖省内主要行业和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与省外及国家科技成果服务网的链接,促进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中小企业和农村,保障科技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联合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咨询机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技术市场、专利事务所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转移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营造良好的技术转移服务环境;开展专业化的科技评估活动,为创业企业提供政策和法律、投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预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
3.技术转移与技术支撑服务基地
依托“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同时整合社会和高校现有各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中试基地、技术推广研究中心等,建立开放型技术中试基地,负责共性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技术支持与援助等,形成具有带动性和辐射能力的共性技术开发、推广的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共性技术的集成、配套和工程化能力;选择若干能够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软件测试、CAD辅助设计、产品模具设计、材料及产品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形成系统和完善的技术支撑服务链;促进产品更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4.企业孵化服务体系
集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校科技园区、杨凌农业示范区、专业科技园区和各行业领域的专业性孵化器,重点开展省内孵化器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的孵化器服务体系,提高孵化能力并促进孵化功能向系统化、网络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为入孵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
三、管理与实施
(一)组织管理
1.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打破部门间、区域间和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平台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责任。
2.成立由主管科技的省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指导小组”,把握我省平台建设的总体方向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组织协调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科技基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在科技厅内设立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平台建设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3.成立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负责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和评估工作,为平台建设提供决策与咨询建议;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规范“平台建设专家咨询系统”的管理。
(二)财政投入
1.加大投入力度,明确投入渠道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之一,应在建设投资和科技经费安排中,适度加大财政对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平台建设与正常运转。原来用于文献、数据、种质等资源采集等科技资源建设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同时根据需要安排平台运行经费。
2.政府资金为主,鼓励多渠道投入
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调控作用,同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等为平台建设投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形成以财政资金为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平台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格局。
3.建立考评制度,强化资金管理
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有关经费管理办法,强化平台建设资金的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制度,特别是运行经费应与绩效考评挂钩,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制度建设
1. 以国家相应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快制定和完善与平台建设相配套的规章、条例和管理办法,规范科技资源的投入、管理和使用等相关行为,形成促进科技资源功能发挥的制度保障环境;制定共享服务方案和完善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实现科技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保障一定规模的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
2.积极推进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并完善与平台建设和运行相关的资金投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评定机制等配套措施,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平台服务质量。
(四)人才培养
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的选用、培训、考核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符合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特点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在有条件的领域推行上岗资格认证工作; 设置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开展从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有关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基础条件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五)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评估和监测体系
1.加强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机制和相应的保障系统,实行对平台建设项目和运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由省财政厅、科技厅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和资产安全及有效使用。
2.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奖优罚劣制度,对执行良好的项目、运行服务效果好的平台和在平台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及时调整或中止执行不力的项目,充分体现“谁先共享,谁先受益”。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数据库,及时将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向社会公示;建立评估监测信息汇集与分析系统,逐步形成评估监测信息工作网络,开展多元化的评估监测活动,实现社会监督。
(六)积极开展与国内其它省市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1.加强与国内其它省市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国内和国际间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共建共享。
2.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和引进国外科技基础条件管理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标准规范。
(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省内各界共享社会公共资源的意识。
2.通过平台的开放共享,创造社会成员享有使用科技资源和参与科技创新的公平机会;与科普活动相结合,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3.大力加强陕西省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建设,减少体制障碍,努力营造有利于共享的社会氛围。
作者:未知